发布时间:2014-10-28 浏览: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内涵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同样其职能、作用也必然在变化发展中。内部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身固有的、体现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功能,一般来说具有监督、鉴证、评价和咨询等方面职能,也有人概括为监督和服务两大职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弊将会日趋减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从监督向评价与咨询等服务方面拓展。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在审计实践中履行审计职能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和实际效果,准确的职能定位是内部审计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分为防弊、兴利和增值等方面。防弊与兴利是传统作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违法违规等舞弊行为,以及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促进组织健全内控制度,防范舞弊行为再次发生,纠正管理弊端。增值作用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增作用,通过介入企业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加。
一、当前制约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主要问题
1、重监督、轻服务,审计沟通和协调不畅
企业各层面对审计结果诉求往往存在矛盾,权力层希望能通过审计掌握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和主要存在问题;审计部门希望降低审计检查风险,问题反映比较多,冲淡了审计重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因业绩考核希望反映的问题越少越好。审计人员被认为是专挑毛病的、内部经济警察或者是领导的眼线,只讲问题,不说成绩,不少企业管理层对审计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若审计人员抱着对被审单位不信任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沟通不到位,极易形成对立局。
2、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不够,介入审计时间滞后
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设在财务部门下,在财务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或内部审计机构虽单独设置,但在总经理领导下开展工作,影响审计的独立性。有的企业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忽视风险评估和控制,无法给决策层提供有价值有份量的审计成果,从而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另外,有的审计以事后监督为主,许多即将或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如招投标、工程预决算、重大合同签订等重要经营事项,极容易出现问题却未提前介入进行事前、事中审计,导致损失无法避免。
3、审计实施不规范,忽视审计质量
一些审计项目不制订审计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不按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的审计项目重结果轻程序、有结论缺证据,程序脱节,证据不力,难以保障审计质量;有的审计报告主次不明、篇幅较长、专业性术语多,领导关注的重要事项不突出,不便于理解和采纳。
4、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后续审计不力
如审计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不具操作性,一些问题的整改仅由审计单一部门进行跟踪监督,缺乏多层面、多部门的配合,从而造成问题整改率低。
5、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尚待提高
长期以来,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是对财务工作的“查错纠弊”,大多数审计人员也是从会计人员转行,仅具备会计或审计等单一的知识面,欠缺工程、法律、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审计人员往往仅凭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通过随意抽样进行审计,较少运用科学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加大了审计检查风险。
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几点思考和对策
1、监督与服务并重,加强审计沟通和协调
内部审计不仅是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议、强化管理、增加效益、防范风险,其本身是一种监督,更应该是一种服务,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最终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增加企业价值。具体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一是审计目标从单纯的监督转向监督与服务并重。内部审计服务目标是提供有关经营活动的分析、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协助企业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既要审深审透,也要帮促到位。把重点要放在问题产生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措施上,提出切实、合理的建议,并通过后续审计来推动具体问题整改落实。
二是审计人员从监督者身份转向合作者身份。审计人员在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同时,抱着平等、信任、合作的态度,与被审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分析问题的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工作的各项措施,使被审单位认识到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避免对立情绪产生。撰写审计报告时尽量不使用责难性措辞,多用建设性用语;小问题现场指出,就地督促整改,大问题如实向领导报告。
2、提高审计权威性,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
为提高审计权威性,审计重点应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内部审计不仅仅满足于传统财务审计的查错纠弊,也不能只偏向于内部控制系统问题,而忽视风险评估和企业目标。审计重点要转变为紧紧围绕企业的工作重心、重大决策、发展目标、内部控制和领导关心等重要管理事项,有针对性地揭露问题、评估风险、作好评价、提出建议、督促整改,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事后审计是在损失形成和代价付出基础之上进行的,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缺陷性,因此要努力实现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审计服务的主动性和超前性必须增强,通过事前审计来建立内部控制的“防火墙”,通过事中审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认真贯彻内部审计准则,保障审计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对审计工作起着“引导”、“规范”和“促进”作用。规范的审计流程,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认同。重点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流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结合准则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后续审计等审计程序进行梳理和优化,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规范审计流程。特别是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分类,强调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证据要和审计结论相对应;审计报告必须客观公正,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特别是领导关心的事项要重点突出,有利于理解、采纳。
二是建立三级审计复核,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质量控制上强调审计人员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实施审计,规范审计行为,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项目审计计划、具体方案要做到职责明确、内容清晰;每个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完成的事项负责,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组内部复核;所有审计结论事项必须得到项目负责人审核,然后报审计部门领导核准,才能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切合被审计单位现状,具有可操作性,能通过整改真正解决问题。
三是适当利用内外部专家服务,增强审计结论信服力。一些在建工程、重大合同、投资等专项审计,由于专业性较强,非专业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往往深度、广度不够,被审计单位容易以专业不对口等各种理由推诿。因此,审计要善于利用内外部专家,对审计发现事项和结果进行论证核实,以增强审计结论的信服力。有条件的企业可选择各专业(如财务、法律、金融、工程等)的审计人员共同组成审计组,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4、加强后续整改跟踪审计,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对审计揭示的问题后续整改跟踪,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审计作用发挥、增加价值的重要手段。企业董事会的高度重视,是后续整改取得成效的关键,对提高审计地位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有:
一、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在审计报告正式定稿后,随同董事会领导的签批意见一并下发《审计主要问题后续整改情况表》,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反馈,重点要列明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等内容。然后由企业分管审计的负责人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审查,如认为措施不当、责任人不明确、完成时间过迟等,要求被审计单位重新呈报,直到双方无异议为止。
二、绩效挂钩,加强后续整改调查和审计。每季末各被审计单位要向审计部门报告整改进度,审计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整改措施内容和时间节点检查,跟踪各单位后续整改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了解情况后作出处理,必要时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年终要对各单位全年审计整改结果进行考评,并直接与管理层的奖惩挂钩。下一次现场审计时还要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核实,如不属实报告整改情况,将予以报告披露,并提请考评调整。
5、注重学习培训,加快审计职业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工作要从擅长“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型,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计算机信息、工程、法律、经济等诸多领域知识。内审人员应争取成为多面手,必要时可以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多种方面充当角色,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开展工程、采购、营销、经济责任等形式多样的管理专项审计,使内部审计客观性、权威性更强、审计技术水平更高、服务范围更广。为此,必须着重强调审计人员的自身学习提高,可以采取组织学习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业务讨论和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等办法,开阔审计人员视野,转换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从而打造一支高效的内审职业队伍,更好地为增加企业价值服务。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加。企业要做大做强,谋求可持续发展,势必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扩建更为广阔的事业平台,内部审计也越来越会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应继续践行审计职业化、特色化、科学化目标,坚持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治理为目标、增值为目的”的审计发展方向。审计人员只有结合自身公司治理和经营实际情况,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找准审计职能定位,就能探索出一条内审工作全面转型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审计作用,为企业增加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on